close

冬至的由來



分類:分享

2008/12/04 23:28


1.今年的冬至什麼時候


國曆12月21日       農曆11月24日


2.為什麼會有冬至?


冬至就是二十四個冬節就是冬至,時間在陽曆十二月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依照我國傳統的曆法,以五日為一候,三候為一氣年又分為十二節和十二氣,合稱為二十四節氣,而節氣中的一個。因為它的日子並沒有固定,所以和清明一樣,被稱為「活節」。在冬至這一天,對於位於北半球的我們,這時太陽剛好直射在南回歸線(又稱為冬至線)上,因此使得北半球的白天最短,黑夜最長。冬至過後,太陽又慢慢地向北回歸線轉移,北半球的白晝又慢慢加長,而夜晚漸漸縮短,正因為如此,冬至便成為曆法上重要的節氣之。更由於古人對於這種自然現象的變化規律有著深刻的認識,所以有「冬至陽生」的說法,意思是說從冬至開始,陽氣就要回升了。




在古代,冬節曾是一個隆重的日子,在周朝,就有利用「冬至」日郊祀祭天的記載,又因為周的正月是夏曆的十一月,因此,周代拜歲和賀冬並沒有分別,一直到漢武帝採用夏曆後,才把元旦和冬至分開,因此,也可以說:過「冬節」是自漢代才有的。漢代甚至在冬至前後,從皇帝到百官都停止辦公,全部休假來慶賀這個日子呢!




「冬至」又稱為「至節」,因為它是「陰極之至」、是「陽氣始至」,也是「日行南至」的節日。又由於冬至過後,新年就在眼前了,所以又有「冬節大如年」的說法,意思是說冬至的禮俗和年節相差無幾。另外,冬至又有如「亞歲」、「如正(新正)」、「履長節」等的稱呼,民間則多稱為「冬節」。又由於富人都過著豐厚的冬至,而窮人則只能貧苦的過夜,於是又有「有者冬至夜,無者過一夜」、「富人吃一夜,窮人凍一夜」的俗諺。




3.誰說冬至一定要吃湯圓





在冬至的應節食品方面,有許多有趣的傳統,甚至是各族的特色。例如:滿族旗人在冬至祭天祭祖之後,將祭拜過後的豬肉煮成白肉和親朋好友分享;在陜西地方,人們相信共工的兒子,在冬至這天去世,變成散播瘟疫的惡鬼,但疫鬼怕紅豆,因此在冬至這天,大家煮紅豆粥來避開瘟疫;南方人吃湯圓,北方人在冬至這天則有吃餛飩的習俗,有句俗諺說:「冬至餛飩夏至面」,另外在西北地方則多半吃餃子(餃子在明代之前稱為),民間甚至有流傳「吃了冬節的餃子,不凍耳朵」的諺語(據說這種習俗是來自醫聖張仲景施藥為窮人治凍傷的故事而來的)





我們的冬至「湯圓文化」大約由宋朝開始,明清以後,江南人也在冬至以湯圓祭祖、祭灶,其中湯圓有分大小,有餡而大者稱為「粉團」是晚上祭祖的供品;而無餡較小的是「粉圓」,是早上拜神的供品。




冬至的湯圓俗稱「冬節圓」,要作紅、白兩色,另外再作如雞蛋大的湯圓紅白各六,內包糖料、花生粉等等,稱為「圓仔母」,家中若有小孩的就讓他們用染色的小湯圓捏塑一些動物的造型給小孩當玩意兒,俗稱「做雞母狗仔」,這些冬節圓日後乾燥給小孩子吃,能保佑小孩平安長大,另有一種習俗是每匙只舀兩粒,吃到最後,未婚者必剩下奇數,已婚者必為偶數,嗜睹者也會以碗中剩下的湯圓數的奇偶數來預測自己的賭運。




在台灣,台南的習俗還有在冬至當天拜神佛、灶王爺、三界公及地基主的習慣,另外除了湯圓外還會準備一種「菜粿」,做法是用糯米浸水後用石磨磨湯圓,加上一些紅色色素以增加美觀,再來就以蘿蔔絲、花生粉、白糖、肉燥等作餡料,包好後捏成半月形可放在高麗菜上就可以放進蒸籠,因為散發有淡淡的高麗菜香,因此也是冬至時很受歡迎的食品。

4.誰說冬至吃湯圓就會多一歲




根據周朝的記載,民間有利用「冬至」日至郊外祭祀天的活動,又因為周曆的正月為夏曆的十一月,因此,在周代的正月等於我們現在的十一月,所以拜歲和賀冬並沒有分別,一直到漢武帝採用夏曆後,才把正月和冬至分開,因此,也可以說:過「冬節」是自漢代以後才有。




就因曆法的不同,使得民間一直傳承著周曆曆法,認為冬至過後就是另一年的開始(才有吃圓仔後就多了一歲的說法)這也是冬至為何在民間會那麼受重視,但是這樣的錯誤傳承,使得民間的觀念與目前擇日學上,所用的夏曆曆法有了很大的出入,這樣的錯誤觀念應該矯正,把正確的曆法傳承才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andy8922 的頭像
    sandy8922

    悸涵的家

    sandy892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